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丁丁认为,在皇权时代的博弈中,“活着”有时候比“赢了”更难,而胤褆这个人,正好是个反例。
他输掉了太子之争,被父亲康熙圈禁26年,却靠“疯狂生孩子”变成另类赢家,你觉得荒唐?可史书没写错,真就是这样走完的。
高起点的皇长子,命运一开始就太顺了胤褆是谁?很多人知道雍正、乾隆,却对这个“皇长子”没概念。
可翻清史稿,他是康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成年皇子。
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胤褆出生,按顺序排第五,但前四个都夭折了,所以他天然站在起跑线前端,皇长子,一生下来就带着光环。
展开剩余90%他娘是谁?惠妃乌拉那拉氏,出身内务府包衣,家里没根基,她父亲只是个五品郎中。按理说,在皇宫里,跟那些有旗籍、有外戚的贵族女人比,根本不够看。
可康熙重视的,是胤褆这个儿子,儿子活下来,母亲地位也水涨船高,她从格格一路升到惠妃,全靠胤褆撑起来的。
传教士白晋在记录中提到胤褆,说他“聪明俊朗,颇得皇上钟爱”,这种话说出来不稀奇,稀奇的是白晋还说了句:“他是个美男子。”
一个能在西方人眼中也被称为“俊朗”的清朝皇子,长相确实不差,但容貌是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胤褆的“皇长子”身份配合他的聪明用功,让康熙很放心。
他读书、学武,早年表现非常出色,骑射样样行,康熙对这个大儿子,不是一般的喜欢,宫中甚至有人悄悄传话,说康熙要立他为储。
有没有官方说法?当然没有。康熙从不表态,但胤褆从小享受的待遇,谁都看得出来,他走到哪儿,内侍外臣都跟着毕恭毕敬。
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准噶尔酿乱,康熙亲征噶尔丹,大军出京,副将军的位置,给了谁?不是皇三子胤祉,不是康熙最信任的大臣,而是年仅19岁的胤褆。
当时的大将军是裕亲王福全,胤褆虽为副职,权力却不少,他随军作战,亲临前线。打得怎么样?康熙很满意,战后直接赏银、赏甲、记功。
六年后(1696年),康熙又出征,胤褆再次上战场,这种待遇,有几个皇子能有?
康熙三十七年,胤褆26岁,被封为“直郡王”,皇子中第一个封王的,就是他。
这不只是名义上的荣耀,还代表他已经站稳了储君预备队的位置,大臣们心里有数,这个大阿哥地位稳固。
皇三子胤祉也被封王,但明显是为了平衡局势,真正被康熙带在身边、委以重任的,还是胤褆。
更早些年,他还被派去主持华山祭祀、治理永定河,这些事,不是让他练政绩,而是让百官熟悉他、认可他。
一个能带兵、能理政、年纪又长的皇子,还有什么短板?
有,最大的问题是他太把自己当“接班人”了,没被立,就急着当家,结局,也从这儿开始急转直下。
太子未废,兄弟已掐,康熙震怒真正出事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那一年,胤褆36岁,太子胤礽37岁,皇帝老了,立储成了敏感话题。
康熙亲自带队,带着八位皇子出巡,胤礽是太子,身份高;胤褆是皇长子,军功重;其他皇子也各有心思。
可途中出了事,十八阿哥胤衸病死,康熙非常伤心,那孩子才八岁,康熙极为看重,结果路上突然亡故,震动极大。
更让人吃惊的是,太子胤礽在弟弟死后没表现悲伤,还当场对大臣发火,拿马鞭抽人,康熙当场脸黑,斥责他无情无义。
这事发生在众皇子面前,场面很尴尬,胤礽的威信,一夜崩塌。
这时候,胤褆站出来了,他做了一件事,把自己整进了死胡同。
他对康熙说:“胤礽失德误国,当处极刑。”然后他又说了一句“若父皇不愿亲自动手,儿愿代劳。”
这不是提醒,是逼宫,谁都能看出来,他借着弟弟死、太子出丑,要抢位子了。
康熙当时愣了,一个皇子,竟敢公开说要替皇帝杀弟弟?
这不是政治斗争,这是挑战皇权的边界,康熙震怒,从此对大儿子心生防备,可这还不是最重的一击。
没几天,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密报,胤褆搞“魇镇之术”。
什么意思?搞巫术,咒人死,对谁?对太子。康熙不信,结果一查,真的有。
胤褆私下找蒙古喇嘛,用胤礽的生辰八字作法,还给银两、送供品,喇嘛都招了。
这在清朝是重罪,不止是迷信,是谋逆。
康熙怒火中烧,说到底,儿子要皇位也就罢了,用咒术搞暗害,还是对亲兄弟,这种事,他不能忍。
康熙当场下旨:
“革去直郡王封号,圈禁于府中,永不得出。”紧接着,还调了八旗兵96人,驻在胤褆府门口日夜盯守,又派17名官员,专门查他的往来。
胤褆,从朝堂最中心,掉到了冷宫边缘。
没有公审,没有赦免,他被活埋进了自己的宅子里。
被父亲亲手“判终身监禁”,清朝宗室里,胤褆是第一个。
有人问他认不认罪?他不说,他沉默,绝食几日,最后妥协,因为他知道,这一局,他输彻底了。
圈禁不死,转身“生育狂魔”胤褆被圈禁以后,满朝风向立刻变了。
以前朝臣见他毕恭毕敬,现在连门都不敢踏进,他被关在自己府里,外面96名八旗兵轮班盯着,日夜不息。
他想见谁,需要备案,想写信,要审查。表面上住在豪宅,实则寸步难行。
康熙没处死他,这点格外奇怪,别的皇子犯事,轻则贬职,重则夺爵流放,胤褆却被留在京城,禁闭26年。这是一种半死不活的处置方式,不让你翻身,也不让你轻生。
有人说康熙是念及亲情,丁丁认为,康熙是想用这方式警告其他儿子。
那胤褆自己怎么想?他当然清楚,,这辈子当不上皇帝了,哪怕太子被废了两次,哪怕其他兄弟互斗不休,皇位也再不会是他的。
所以他换了活法。
从政治退场后,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家庭建设。
具体怎么建设?娶妻、纳妾、生孩子、疯狂生孩子。
据清档记载,胤褆最终娶妻妾11人,生了29个子女(15子14女)。换句话说,他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。
他没闲着,别人夺嫡他生娃,别人结党营私他取妾成群,大清宗室里,没人像他这样“勤奋”。
他的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,父亲是尚书科尔坤,正儿八经官宦女,除此之外,还有侧福晋、庶福晋、格格等等,品级有差,分工明确。
当时北京的圈禁府邸里,有专人掌膳、有专人养子女、有专人伺候福晋。就像一个封闭小宫廷,他在里面,成了“家主皇帝”。
很多人以为他会疯,可他没疯,他每天按时起居、教子女读书、让妻妾照顾生活,甚至偶尔还有文墨传出,被一些亲王偷偷收藏。
这个状态一维持,就是26年。胤褆不像雍正、胤禵那样插手朝政,也不像八阿哥、九阿哥那样死磕,他只求能活,活得体面。
到雍正元年(1722),康熙驾崩,皇四子胤禛登基,那时候,胤褆已经50岁了。
新皇帝对这位大哥什么态度?
冷静处理,继续圈禁,不释放。
但有个变化,雍正不刁难他的子女,不封杀他的宗族,这是皇权政治里罕见的“点到为止”。
胤褆没有被恢复爵位,也没被彻底抹杀,他被允许安度余生,他的孩子被允许延续家族命脉。
清宫旧档记载:胤褆府中子女多,每年赏赐充足,不欠粮银,宫内遣人按节送药、送冬衣,待遇不比亲王低。
这不是宽恕,而是默许,雍正很清楚,大阿哥已经失势太久,不具威胁了。
康熙四十七年到雍正十二年,整整26年,胤褆始终没再踏出府门半步,直到1734年,63岁的他病逝于圈禁府中。
这一生,前半段风光无两,后半段活成了“家长”,权力没了,血脉还在,丁丁可不认为这是个失败者。
从失败皇子,到另类赢家胤褆死后,雍正安排了祭奠,规格虽不如亲王,但也非冷遇,更重要的,是他留下的东西。
不是权位,不是财富,而是子孙。
他的15个儿子、14个女儿,几乎个个活到了成年,在清宗室中留下名字。
有的被派往地方任职,有的留京养闲,不封爵,但不剥户,日子过得比寻常宗亲还安稳。
别说别人,就连后来当上皇帝的乾隆,也承认大伯一脉“敬慎中和”。
对比当年八阿哥胤禩、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䄉,斗得死去活来,结局要么被削职,要么被幽死,胤褆反而活得最长。
夺嫡失败了,他没死,权力没了,血脉兴旺,活成了另类赢家。
谁会想到,清代皇室最“多子”的,不是爱新觉罗·弘历,不是康熙,而是那个“被禁”的大阿哥胤褆?
你以为他是输家,实际上他笑到了最后。
你以为他疯了,其实他是冷静地退出了战局,用另一种方式留下存在感。
丁丁想说,这样的结局,讽刺吗?不,它提醒人:在皇权争斗中,不争,反而活得久。
胤褆没赢天下,却赢了余生,他没上帝位,却留下了一代宗支。
当年康熙气他、骂他、禁他,想不到几十年后,满朝最热闹的一支家族,就是大阿哥那支。
参考资料: 《清实录·康熙朝》 《清史稿·宗室列传》 爱新觉罗家族族谱(国家图书馆藏)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