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高温如炙,热浪席卷之下,不仅身体承受着“烤”验,连情绪也容易被燥热裹挟。想要安然度夏,一味“贪凉”并非良策,唯有掌握科学的应对之道,才能在炎炎夏日里守护好身心平衡,让清爽与健康同行。
一、物理防护:给身体搭起“隔热盾”。
高温天对身体的直接威胁,往往来自暴晒与闷热环境的双重夹击,做好物理防护是第一道防线。外出时,“硬防晒”比“猛涂霜”更关键。选择宽檐帽、透气防晒衣,不仅能遮挡阳光直射,还能减少体表吸热;正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,尽量避开这个时段外出,若必须出行,可随身携带小风扇、降温贴,通过物理方式快速散热。老人和孩子外出时,最好有人陪同,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、人丹等防暑药,一旦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出汗过多等症状,立即到阴凉处休息,解开衣领通风,喝点淡盐水缓解不适。
室内降温则要避免“温差陷阱”。很多人喜欢把空调调至20℃以下,看似凉爽,实则室内外温差过大,一进一出容易引发感冒、关节痛。科学的做法是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-28℃,与室外温差不超过8℃,同时每隔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,让新鲜空气流通,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细菌。夜间睡觉可用薄被盖住腹部,防止凉气侵入肠胃;长期待在空调房,可在身边放一杯水,或用加湿器保持湿度,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。
展开剩余71%二、饮食调理:“凉”得适度,吃出清爽。
夏日饮食的核心是“清热不损脾,补水不伤胃”,盲目追求冰、凉、寒,反而会让身体更“虚”,科学调理才能吃出健康。补水要“小口慢饮”。高温天出汗多,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.5-2升,但不能一口气猛灌,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。可以把水换成淡盐水,每升水加1-2克盐,绿豆汤、酸梅汤,既能补充流失的电解质,又能避免单纯喝水导致的食欲下降。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,唤醒肠道;睡前1小时少喝水,防止夜间起夜影响睡眠。老人肾功能较弱,补水要“少量多次”,别等口渴了才喝;孩子活泼好动,家长要定时提醒喝水,避免脱水导致精神萎靡。“凉食”要讲“度”。冰西瓜、冰奶茶确实能瞬间解暑,但低于10℃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,引发腹痛、腹泻。建议吃冰镇食物前,先在室温下放5-10分钟,每次吃西瓜不超过200克,喝冰饮时用吸管,减少对牙齿和肠胃的刺激。相比生冷食物,温热的绿豆粥、荷叶粥、冬瓜海带汤更适合夏日,既能清热利湿,又能保护脾胃。此外,高温天消化功能弱,饮食要清淡易消化,多吃黄瓜、丝瓜、番茄等清热蔬果,少吃辛辣、油炸食物,避免“上火”。
三、作息与情绪:顺时调休,心静自然凉。
高温天里,身体消耗大,情绪也易烦躁,顺应时节调整作息、安抚情绪,是“护心”的关键。作息要“跟着太阳走”。夏天昼长夜短,不妨早睡早起,中午小睡20-30分钟,弥补夜间睡眠不足。午休时别趴在桌上睡,以免压迫颈部血管,最好躺着休息,盖好薄毯防着凉。晚上睡觉前1小时,别玩手机、看电视,可用温水泡脚10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入睡。如果闷热难眠,可用风扇摇头模式,或在床边放一盆水,增加空气湿度,让体感更舒适。
情绪要“降温”。高温会让人心跳加快、血压升高,容易烦躁易怒,这就是“情绪中暑”。可以试试“呼吸降温法”:找个安静的地方,闭眼深吸气4秒,屏息2秒,缓慢呼气6秒,重复几次,能快速平复情绪。也可以多听舒缓的音乐、看轻松的书籍,或到树荫下散步,让自己慢下来。别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久坐,适当到室外透透气,和朋友聊聊天,用积极的心态对抗燥热带来的沉闷。
四、特殊人群:精准守护,筑牢安全线。
老人、孩子、慢性病患者对高温的耐受力差,需要更细致的呵护,避免意外发生。老人要“防意外”。独居老人要检查空调、风扇是否正常,手机保持电量充足,方便紧急联系;外出时别穿深色衣服(吸热),戴宽檐帽,走阴凉路;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的老人,要按时吃药、监测血压血糖,若出现头晕、胸痛等症状,及时就医。孩子要“细呵护”。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,别穿太多,用透气的棉质衣服;别给孩子吃太多冰的,以免肠胃不适;带娃外出时,绝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,哪怕1分钟也可能致命;学龄儿童在户外玩耍,每隔2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,及时补水。慢性病患者要“稳”。糖尿病患者要随身携带糖果,防止低血糖;痛风患者多喝水,少吃海鲜、啤酒;哮喘患者避免在高温雾霾天外出,随身携带急救药;心脑血管患者别在高温时段外出锻炼,保持情绪稳定,防止突发急症。
高温虽强,科学应对就能化“热”为“安”。从物理防护到饮食调理,从作息调整到情绪安抚,每一个细节的用心,都是对健康的守护。愿我们都能掌握度夏“智”策,在炎炎夏日里,身不燥、心不烦,安然享受夏天的热烈与美好。
资中县球溪镇葵花小学 蒲丹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