▎人民酱说:
不要用外部的压力去驱动孩子,而是要让他自己愿意往前走,让他体验到“我能行”、“努力是有回报的”的成功感。
全文3200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
编辑丨人民酱
作者:暖爸老白来源: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(ID: fumuxue199)
儿子今年13岁,读初一,我却感觉越来越不认识他了!
小学时,他是个妥妥的学霸,成绩稳定在前三。
聪明、听话、自觉,不管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,他都乖乖照做,从不让我费心。
那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个成功妈妈,感觉教育孩子方面,尽在掌控。
展开剩余92%可自从儿子升入初中,一切都变了。
学习难度直线上升,节奏也越来越快,儿子开始有点力不从心。
下课时间他跟同学打打闹,还生龙活虎的,可只要上课铃一响,他就立马蔫儿了,没精打采的、不是走神就是发呆。
回来还跟我抱怨:
妈,上初中太累了,东西又多又难,我根本跟不上啊。
一看到那些题我就头疼,你让我歇会儿行不行?
烦死了,作业这么多,谁写得完啊!
……
妈,上初中太累了,东西又多又难,我根本跟不上啊。
一看到那些题我就头疼,你让我歇会儿行不行?
烦死了,作业这么多,谁写得完啊!
……
每次一听他在那唉声叹气的,我就气不打一处来,话赶话地说他:
行了行了,快闭嘴吧!有这工夫都能写两道题了。怎么就不能打起精神来,给我争口气!
行了行了,快闭嘴吧!有这工夫都能写两道题了。怎么就不能打起精神来,给我争口气!
儿子也不甘示弱,一个白眼翻过来,不耐烦地怼我:
你懂什么?整天就知道催催催,你以为我不想学好吗?我也很烦啊!
你懂什么?整天就知道催催催,你以为我不想学好吗?我也很烦啊!
反正就是,我说他一句,他能有三句等着我,句句抬杠,非要跟我争个输赢不可。
最后我俩常常闹得不欢而散,我一肚子火,他“砰”地一声甩门回屋。
到后来,只要我一提学习这两个字,他立马就竖起刺来,进入“战斗模式”。
眼看儿子对学习的热情几乎消失殆尽,我又急又气,只能一次次地施压,一次次地严厉管教。
可结果换来的,是他更激烈的对抗和逃避。
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,不再是那个“一切尽在掌握”的妈妈。面对儿子,我有点手足无措!
01
后来我通过学习青春期孩子沟通方法,慢慢引导孩子坐下来和我们冷静、理智沟通,才搞清楚儿子对学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——儿子在学习上长期受挫,体验太多负面感受,陷入了对学习的“习得性无助”!
当一个人在反复遭遇失败、挫折,自己又无法改变时,就会有“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没用”的无力感。
即使后来有机会了,孩子也失去了尝试的动力。
当一个人在反复遭遇失败、挫折,自己又无法改变时,就会有“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没用”的无力感。
即使后来有机会了,孩子也失去了尝试的动力。
想想儿子,小学时,他成绩一直不错,对我来说是“好掌控”的。
我对他严加管理,他也能给我一个不错的结果,我们之间是一种“我指挥,你执行”的模式。
虽然表面上是我在“管”,但他也能获得我的肯定和表扬,这种“努力有回报”的循环是成立的。
但是升入初中后,随着科目增多,学习难度变大,竞争也更加激烈,儿子一下子跟不上了。
特别是发现,即使自己已经做出了努力,但成绩提升也很有限。
再加上青春期本就敏感、渴望自主,面对我的压力和批评,只能用“懒”来做无声的抵抗——“反正我怎么做都达不到妈妈的要求,甚至还会招来更多的指责,那还不如干脆摆烂得了。”
而我,也从最初的“引导者”,慢慢变成了“监督者”、“批评者”和“惩罚者”。
一味地强调“高要求”、“严管教”,只盯着儿子“没做到什么”,却没看见他“已经努力了什么”,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助。
所以,我越是逼迫他“必须学”,他就越是觉得“学习真没意思”,越是想逃避。
这其实是一种“负反馈”!
我的每一次催促和打压,都在不断地给儿子注入“你不行”的心理暗示,强化他的无力感。
最终,耗尽了他学习的内在动力。
如果当初在儿子遇到困难、最需要我的时候,我能给予他足够的情绪支持、理解和鼓励,而不是指责和催促。
那么,结果应该会不一样。
为了挽救儿子,也为了挽救我们日益紧张的母子关系,我用以下2个心理学的“小套路”,给他“对症下药”。
02
1、放低姿态,倾听孩子的心声,“看见”和理解他,先共情再解决问题
过去,我管控儿子太多了,方方面面,都想他做到最好,一抓住点小错就揪着不放,上纲上线地批评。
从没真正静下来听听,他心里的想法,理解他因为挫败而产生的真实情绪,只是条件反射般讲些大道理。
家对他来说是沉重的,像是另一个战场。
如今,我准备闭上嘴巴多倾听,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,让他可以安全地释放情绪。
儿子回家后,我不再第一时间问“作业写了没”、“今天考多少分”。而是主动跟他打声招呼:
“累不累?要不要喝点水,吃点水果?”
要是他抱怨学习或者学校里的事情,我就耐心听着,不反驳,偶尔附和一句:
“嗯,听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。”“你当时肯定挺生气的吧?”
有一次单元小测试后,儿子居然主动跟我说,他没考好,感觉很丢人。
以前,我肯定劈头盖脸地一顿骂,“笨”、“不努力”,但这次,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背,安慰道:
考砸了心里肯定不好受,妈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。这太正常了,谁都有考得不好的时候,没关系,咱们下次再努力。
考砸了心里肯定不好受,妈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。这太正常了,谁都有考得不好的时候,没关系,咱们下次再努力。
他听我说完,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像是找到了一个出口,开始跟我复盘:具体哪道题不会做,哪里思路错了,越说越觉得憋屈。
我耐心地听他说完,不打断,也不急着给建议。
等他情绪平复了些,我才开口:
儿子,你能跟妈妈说这些,我很高兴。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,没关系,咱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。
儿子,你能跟妈妈说这些,我很高兴。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,没关系,咱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儿。
当我不再急于“纠正”儿子,而是而是真正俯下身去,接纳他的情绪。
理解他为什么难过、为什么生气,给他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。
孩子真得能感觉到自己“被看见”了,他心里会想:“原来妈妈是懂我的”。
那逆反情绪,自然就松下来了。
2、将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,及时肯定孩子,帮他重建“我能行”的信心,唤醒内驱力
其实,每个孩子心里都是向上的。
他在选择“摆烂”之前,可能已经偷偷努力过很多次了,只是屡战屡败的挫败感,最终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。
每一次挣扎,都换来了又一次的失望和打击。
时间久了,孩子真的相信自己不行了,干脆破罐子破摔,家长再怎么推着走,他也懒得再动一下了。
这个时候,不能再用外部的压力去驱动他,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愿意往前走。让他体验到“我能行”、“努力是有回报的”的成功感。
所以,目标不能定得太高,太高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,反而更容易放弃。
必须是那种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微小成功,而且一旦做到,要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。
虽然儿子懒,但有时候遇到感兴趣的课题,比如关于宇宙、科学实验、历史事件解析类的,他的眼睛是放光的。
等看完,还能跟我讲得头头是道。
这就是学习上的积极信号。我抓住这个点,先是使劲夸他,然后顺势引导:
儿子你看,你不是学不好,只是不喜欢枯燥的东西。
一旦碰到你感兴趣的,你研究得比谁都透彻。这说明你脑子很好使,学习能力一点儿也不差!
其他知识也一样,只要找到你感兴趣的点,就会觉得有意思,而且学的也快。
儿子你看,你不是学不好,只是不喜欢枯燥的东西。
一旦碰到你感兴趣的,你研究得比谁都透彻。这说明你脑子很好使,学习能力一点儿也不差!
其他知识也一样,只要找到你感兴趣的点,就会觉得有意思,而且学的也快。
儿子被我这么一夸,果然很受用,有点小得意地点了点头。
我趁热打铁,跟他商量:
那咱们试试把大目标拆成一小步一小步地走,怎么样?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。
比如数学学新单元,咱们不求一口吃成个胖子,先弄懂那一章最关键的一两个知识点,能把基础题做对,就算胜利!
英语也一样,复杂的语法先不管它,这周就专心搞定20个单词。完成了,咱们就庆祝!
那咱们试试把大目标拆成一小步一小步地走,怎么样?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。
比如数学学新单元,咱们不求一口吃成个胖子,先弄懂那一章最关键的一两个知识点,能把基础题做对,就算胜利!
英语也一样,复杂的语法先不管它,这周就专心搞定20个单词。完成了,咱们就庆祝!
儿子听完,像是找到了方向,门槛也不高,有了立即行动的动力,当天晚上就开始背起了单词。
每当他完成一个这样的小目标,我都会立刻认可和表扬他,让他感觉到:“原来我能行!”
再后来,当他遇到难题,或者考试没那么理想时,我会认真听他分析,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做,而不是直接替他规划。
慢慢地我看清了一个事实——儿子不是讨厌学习,只是讨厌“被安排着学”。
只要是让他自己说了算的学习任务,哪怕我完全不插手、不催促,他反而能坚持到底,完成得很好,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抱怨“累”、“烦”。
一个学期下来,儿子的总成绩终于从班级垫底,重新冲回了前20名。
现在,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,是那种发自内心地想学,主动去探索未知、享受学习乐趣的状态。
放学回来,根本不用我催,他自己就会主动钻进书房,安安静静地先把作业写完。
看着儿子重新找回学习的节奏和快乐,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,我也终于明白:教育不是一场“驯化”,而是去“唤醒”孩子内在的自我和成长的渴望。
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管”,而是学会去看见、理解,支持和赋能孩子,他的内驱力才会真正地爆发出来。
*来源: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(ID: fumuxue199),擅长处理青春期阶段孩子厌学问题;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;家有青春期孩子,请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