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洁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,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 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超过40%;民营企业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;截至今年3月底,“四新”(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产业(300832))经济民营企业达2267.8万户……民营经济整体实力、创新能力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,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。 当前,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际,全国各地民营经济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。从东海之滨的浙江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,从西南边陲的云南到长江经济带的重庆,各地以政策“精准滴灌”厚植发展沃土,以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动力,以服务优化破解痛点堵点,推动民营经济在稳增长、促创新、扩就业、惠民生中彰显“生力军”本色。制度创新厚植发展沃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或相关行动方案,优化民营企业成长环境。 浙江持续擦亮民营经济“金字招牌”。作为民营经济大省,浙江始终视民营经济为最大特色、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,制定实施“民营经济32条”,实施“3个70%”“七个不准”等硬核举措,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。 今年上半年,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%以上的经济总量、70%以上的税收、80%以上的进出口、85%以上的就业、90%以上的企业数量,贡献高于“十三五”末;全国工商联“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”中,浙江连续4年排名第一,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“松绑赋能”。 上海以立法为民营经济发展“护航”。《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日前经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,将于10月20日起施行。该《条例》细化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,注重系统集成、衔接转化。 在维护公平竞争、保护企业权益方面,《条例》明确要严格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,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;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活动,对限制或者排斥民营经济组织公平参与的行为,作出禁止性规定。 河南民营经济工作的“四梁八柱”基本建立。2024年以来,河南先后印发实施《河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条例》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》等政策,聚焦难点堵点问题,推出“一揽子”惠企措施。今年5月,《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出台,明确“经过3年左右努力,全省民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”目标。9月30日,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。一个强烈信号不言自明:河南省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定不移,举措愈发给力。 辽宁近日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,提出推进“非禁即入”普遍落实,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,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。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,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、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,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,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。向新而行澎湃内生动力 “十四五”以来,民营经济创新水平持续提升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%以上,一批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,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突破性成果。如,华为发布原生鸿蒙系统,标志着中国在操作系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;传化集团突破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,在前纺油剂等产品领域打破国外垄断;深度求索、宇树科技、强脑科技等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。 各地民营企业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,成为创新区域最具活力的主体。浙江省聚焦创新主体培育,目前全省已有高新技术企业4.7万家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33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801家,比“十三五”末分别增加了2.5万家、119家、1331家,这当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。从创新投入看,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.5%,高出“十三五”末规模以上工业0.9个百分点,尤其是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发比重超5%。 全国工商联最近揭晓的五大榜单——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”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”“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”“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”“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”,浙江民企连续两年包揽上榜数量榜首,其中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”已是27年保持第一。 重庆民营企业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先进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战略前沿领域,在创新上取得丰硕成果,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“动力引擎”。如,赛力斯(601127)的问界M9连续9个月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,打破了国际品牌的长期垄断;鑫景特玻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,不仅应用于华为高端手机,还填补了国产大飞机C919领域的国内空白。 上海民营创新活力凸显。日前发布的2025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,2024年,上海民营百强企业营业收入首破3万亿元,达到3.3万亿元;净利润为2245.5亿元,比上年增加920.7亿元。新兴产业公司成为民营百强净利润增加额的主要贡献者;拼多多和美团首次占据民营百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前两名,标志着民营百强新兴产业公司作为民营龙头企业,引领民营百强发展新阶段。 安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高标准建设智能语音、玻璃新材料、通用机械基础件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.3万户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90户。 福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“双倍增”行动,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五年前的6400多家,增至如今的1.5万多家,其中,民营企业占比达95%以上。服务优化破解“急难愁盼” 为推动民营经济扩数量、提质量、增效益,“十四五”以来,各地聚焦民营企业“急难愁盼”,推出一揽子惠企措施,为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扫清障碍,让投资信心持续升温、发展活力加速迸发。 金融“活水”精准纾困,破解“融资难”“融资贵”。云南创新建设“融信服”平台,累计服务授信突破5000亿元,惠及经营主体48万户次,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央行牵头搭建的“信贷通”平台落地当天,保山咖啡企业便完成100万元线上融资,为企业增加咖啡豆收购订单送上了金融“及时雨”。 贵州则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融资堵点,先后出台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》《贵州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行动方案》等文件,建立常态化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,开展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“千名行长进千家商会”等活动,创新小微企业融资特色产品和服务,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。 一系列举措促使贵州民营经济从“融资难”转向“融得畅”。截至今年7月末,云南民营经济贷款余额9051.24亿元,同比增长6.16%;全省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余额共计782.55亿元,全年累计发放415.64亿元,实现对全省88个县(市、区)的政策全覆盖。 数字赋能政务提速,让企业少跑腿、快办事。重庆通过“渝快政”平台,上线“渝商e服务-民企直通一件事”数字应用,累计受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、法律维权等方面诉求超5100件,诉求办结率超过97%,让企业少跑腿、快办事。河南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出台支持企业“小升规”21条措施,实施27条促进外贸稳量提质措施,组织开展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专项清理。 亲清政商关系也在加快构建,各地持续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。以云南为例,稳定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快构建,在509个行业领域试点开展“一业一查”,实现“进一次门,查多项事”,切实减少执法扰企;深化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建设,形成以“梅葛”“金花”等调解室为代表的一批云南特色调解品牌;常态化开展“法治体检”活动,企业在云南投资更放心、发展更安心。良好环境下,云南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,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。日前发布的2025云南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,入围门槛达11.44亿元,呈现出企业规模持续壮大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、发展质量更加巩固的良好态势。 从各地实践看,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,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。随着更多务实举措落地,将为民营经济培育出愈发肥沃的发展土壤,让各类民营企业拔节生长。
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